1.从传播方式维度进行比较分析
传播方式
博客—— 一对多形式
论坛—— 一对多形式
SNS—— 兼具一对一、一对多形式
IM—— 主要是一对一形式,也有组群的一对多形式
微博—— 一对一、一对多、多多一、多对多的组合形式
在传播方式上,博客和论坛“一对多”或“点对面”的传播模式,由一个传播者向不明规模与特征的受众发布信息,什么样的受众何时会看到这条信息,又会作出什么反应都是未知的,传受双方之间没有任何确定性联系;IM倚重于“一对一”传播,并且发起传播行为的传播者需要在众多潜在受众中挑选出特定对象,发布特定信息,而接受方往往被默认为需要对这一特定信息作出某种回应;SNS兼具一对一、一对多的传播形态,可以向某一个好友进行单一的传播,也可以向整个熟人关系网络进行传播;而微博融合了博客、IM和SNS的部分功能,传播者可以向追随者传播信息,而最随着可以选择转发或评论信息,或者改变跟随对象不接受信息,从而使一个“点”可与互联网上的无数个点相连接,最终形成“一对多”、“一对一”、“多对多”和“多对一”这几种传播的组合方式。
从传播形式上看,微博可实现比现有几种应用很广泛web2.0产品更大范围的传播。
2.从内容形式维度进行比较分析
内容形式
博客——重内容,阶段性总结,不限文本,丰富的文本编辑
论坛——不限文本,内容和形式丰富
SNS——轻内容,重人际关系,不限文本
IM——不限文本,形式丰富(图片、音频、视频)
微博——重内容,140字符限制,形式较单一
博客在内容上最完整,属于阶段性总结,篇幅较长,属于精英文化,可以对文本进行编辑,重视内容的原创性;论坛主要是发起某个话题,供大家交流,容易滋生标题党;SNS重人际关系、轻内容生产,注重好友间的关注和互动交流;IM可以通过各种富媒体手段进行即时交流,同时没有文字的限制。
相对博客、论坛、SNS、IM等产品不限字数表述,丰富的编辑功能,微博在这方面比较逊色。但是正是140个字符的限制,降低了内容生产的门槛,加快了用户更新微博的频率,使得更多用户加入到这一应用中来。
3.从人际关系模式维度进行比较分析
人际关系模式
博客——非熟人圈子
论坛——非熟人圈子,依兴趣聚合
SNS——熟人圈子
IM——熟人圈子
微博——兼具熟人圈子和非熟人圈子
可以看得出,博客和论坛主要在非熟人圈子中进行信息传递,对于信息将被谁获得、获得以后又会采取怎样的举动等等一律不予控制;而SNS和IM强调熟人间的交流,在相互确认身份、互加为好友的前提下进行点对点的双向沟通;微博的人际关系模式不仅仅限于熟人间,用户可以关注任何感兴趣的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,不管是奥巴马还是戴尔电脑,只要在微博上有账号。
不管是基于熟人关系还是非熟人关系,140个字符限制的微博中的这种关系模式更加强大,可以实现最大范围的关注和更广发群体的交流。
4.从发布渠道维度进行比较分析
发布渠道
博客——Web或手机wap
论坛—— Web或手机wap
SNS——Web、手机wap、手机客户端、API
IM——客户端、Web、手机客户端
微博——Web、客户端、手机wap、手机短信彩信、Email、API
博客和论坛主要依靠web和手机wap进行信息发布,形式比较单一;IM进一步可以和手机绑定,进行及时沟通;很多SNS网站开通了API平台,可以通过外部API进行信息的发布和沟通;推出微博的初衷是通过移动设备发布信息到互联网上,实现通讯和互联网的互通,手机天然是微博的发布渠道,而手机用户的基数很大,这大大增加了微博的潜在用户。
微博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是通过移动设备发布信息,实现通信和互联网的联通,这意味着微博用户随时随地可以更新微博,信息的产生和发布实现了同步。
5.从即时互动性维度进行比较分析
即时互动性
博客——即时性弱,更新频率不高,互动性弱
论坛——即时性弱,互动性弱
SNS——即时性较强,互动性强
IM——即时较强,互动性很强
微博——即时性很强,更新频繁,互动性强
在即时性上,博客因为较长篇幅和发布信息渠道的限制,信息比较滞后,博客的更新频率也比较低,同时,因为博客的读者不固定,其互动性也不强;论坛和博客在即时性和互动性上相仿;SNS和IM通过绑定移动设备也可以做到信息的生产和发布同步,SNS是基于一对多的熟人关系网络,具有较强的互动性,IM是基于一对一的熟人关系网络,互动性很强,只要对方在线,可以快速进行同步交流;微博兼具SNS和IM的功能,同于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更新信息,即时性非常强,而其互动性介于SNS和IM之间,体现了人际间的微妙关系。
从上面微博和论坛及web2.0应用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,微博简短的话语记录和众多的信息发布渠道降低了应用门槛,信息快速聚合满足了用户对信息的即时需求,而信息的异步呈现更加突出了用户的主体地位,信息的快速传播让广大的用户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来,在熟悉和非熟悉的人际关系圈里和人即时的互动,满足了用户社交的需要。可以说,微博的出现是随着人们对于信息需求、人际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变化而出现的,这正好迎合了大众微妙的需求,微博终于在千年之际得以爆发。
via blog.163.com